臨床微生物學檢驗中,我們要熟悉細菌的形態結構和功能,并理解其生理與遺傳變異,同時也要掌握其主要的檢測方式。
1.細菌的基本結構有:細胞壁、細胞膜、細胞質、核質。
2.細菌的特殊結構:莢膜(抗吞噬作用)、菌毛(細菌的黏附器官)、鞭毛(細菌的運動器官)、芽胞(細菌在不良環境中的存活方式)。
3.肽聚糖:為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的共同成分。
4.磷壁酸:為革蘭陽性菌細胞壁特殊成分。
5.外膜層:為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特殊成分。
6.質粒:是細菌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,存在于細胞中,是小的雙股閉合環狀DNA分子,可獨立于染色體存在并復制,也可整合到染色體上。
7.細菌L型:是細胞壁缺陷型細菌。
8.細菌以“二分裂”方式繁殖。
9.細菌的生長曲線主要包括四期:延緩期、對數期(最佳研究時期)、穩定期、衰亡期。
10.細菌常見的遺傳變異類型:
①轉化(供體菌游離的DNA片段直接進入受體菌);
②接合(通過性菌毛互相連接,將遺傳物質從供體菌轉移給受體菌);
③轉導(以溫和噬菌體為載體,將遺傳物質從供體菌轉移給受體菌);
④S-R變異(細菌菌落由光滑型到粗糙型的變異)。
11.細菌非染色標本:檢查細菌動力。
12.革蘭染色:是細菌學中最經典、最常用的染色方法。
13.革蘭染色步驟:初染(結晶紫)、媒染(碘液)、脫色(酒精)、復染(石炭酸復紅)。
14.標本處理的一般原則:早期、無菌、適量、方法、安全。
15.培養基種類:基礎培養基、選擇培養基(SS培養基)、鑒別培養基(克氏雙糖鐵)、營養培養基(巧克力平板)、特殊培養基(細菌L型培養基)。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